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文化园地

新中国第一套防空自动化系统代码带的故事 | 电科信物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编辑:新闻中心

  时光的印记里,藏着电子科技发展的密码;创新的序章中,记录着从无到有的跋涉。“电科信物”栏目用文字还原老故事,用镜头留存老物件,让见证电子科技进步的信物“发声”,让铭刻创新发展的历史“说话”。

  邀你成为时光见证者,一起踏上这段有温度、有触感的寻物旅程。让我们跟随这些“时光见证者”,聆听电子科技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澎湃回响。

新中国第一套

防空自动化系统代码带的故事

信物1

  一格格“爬”出的胜利

  上世纪五十年代,面对强国的军事和技术封锁,党中央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我国防空自动化系统的战略决策。当时,缺乏经验,设备落后,科研人员能依靠的只有穿孔机和一卷卷代码带。系统的每条指令都要通过纸带输入:每行代码由命令码和地址码组成,有孔表示“1”,无孔表示“0”。

  为保证识读,必须严格遵循“一码一格”的规范——这份工序,被形象地称作“爬格子”。一个“1”打错、一个“0”偏位,整盘纸带就报废,只能推倒重来。由于试验信息都记录在纸带上,稍有不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科研人员因此格外谨慎,反复校核,不断提高效率和准确率。有人一次能打三千余行代码,上机一次通过,无一出错。在当时,这几乎是能力与意志的极限。

  无数次编码、打孔、修订,新中国第一套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就这样从格子里一行行“爬”了出来。最终,系统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防空指挥由人工到自动化的跨越,也为此后我国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物2

  从这里出发

  这些代码带,不仅成为28所人独立自主研制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红色信物”,也如一段“数字长城”,肩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无声守护着祖国蓝天,更承载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

  从这里出发,我国指挥控制系统建设走上了日新月异的自主创新之路。此后几十年,28所人不断接续奋斗,持续引领着中国指挥控制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今天,代码带被珍藏于中国指挥控制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展馆,并于2024年获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防空自动化的起点,更昭示着一条不断向前的奋斗之路。面向未来,28所人将赓续精神血脉,把代码写进强军事业的宏伟篇章,把体系筑成守护山河的钢铁长城。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