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动态

廿二载守护,电子科技托举每一次“神舟”升空 |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2周年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 编辑:新闻中心

  

2003年10月15日

亿万中国人守在电视屏幕前

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历史性的一刻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航天英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守护1

22年后的今天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二十号

“神舟家族”不断壮大

我国已累计执行15次载人飞行任务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初心与豪情始终如一

从三选一,飞一天

到一次仨,飞半年

从惊险往返,到出舱行走

从单艘飞船,到空间站

星辰大海,中国人步履未停

勇士出征,电科护航

在22年的“神舟接力”征途里

中国电科始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全力支撑我国航天事业

大踏步实现历史性跨越

不断刷新中国人的“太空高度”

安全监测

系好生命安全“保险绳”

  在“神舟”发射任务中,为打造好最后一道安全屏障,中国电科研制了多套安控和测控系统,可对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动态监控,实时分析判断火箭状态,在紧急情况下可发送逃逸指令,为航天员生命安全提供万无一失的保障。

守护2

  如同开车上高速一样,在神舟系列飞船的星际旅途中,也隐藏着诸多风险,走偏了要及时调整“方向盘”,“换路”要留意指示牌,走错的话要绕路折返……这个过程中,掌控好收发信号尤为重要。

  “航天器升空以后,测控通信系统就是航天器和地面的唯一联系,对于航天员来说,该系统也是他们和地面通联的‘生命线’。”中国电科在遍布陆海空天及国内外多个站点建设测控通信站,具备轨道测量、遥测、遥控和数据传输四大功能,可从地面对神舟飞船进行测距离、测速度和测角度,判断和理想轨道有无偏差。

  “如果发生‘偏航’,测控通信系统就能在地面进行控制,给出变轨指令,指导飞向正确轨道,确保航天员‘旅途顺利’。”此外,通过测控通信系统,还能实现对航天器上各种设备工作参数、航天员部分生理指标的测量,以及数据的高速传输,支撑完成天地对话、“天宫课堂”等功能。

舒心“体验”

通信传感让天地间“零差别”

  舒心的飞行体验,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打造。

  打造不卡顿的通信环境,中国电科配备的天地通监控中心系统,在天地间架起完整、清晰、流畅的宽带通信大桥。空间行波管是卫星信号传输的专属“扩音器”,不断对核心单机迭代更新,团队大幅提高工作电压、射频参数等指标,在极端环境下也可持续稳定运行。

  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中国电科配备的传感器,就像是人的五官,能够实时测量各系统内的压力、温度、湿度、气体、生理等信号。“通过这些敏感元器件收集到的数据,就能得知飞船舱内的环境参数,保障航天员生理安全和任务的顺利进行。”技术专家表示,为给航天员随时提供“空调感”体验,配备的混合式步进电机,可实现对舱内环境温度的精确控制,为科学实验开展和航天员工作提供舒适环境。

  实现豪爽的“用电自由”,中国电科为神舟系列飞船配备的国内先进刚性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阵,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抗辐照性能好、长寿命、高可靠等特性,让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动力十足。

织密“天网”

护航航天员平安“回家”

  从返回舱变速进入返回轨道到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到安全着陆……神舟飞船从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返回,精准降落到着陆场,难度堪比“万里中10环”。

  认真做好每一次神舟返回搜救任务,中国电科在海陆空天布设“密不透风”的航天测控通信网,提供全链路稳定跟踪测量的雷达“智慧眼”,研发精准定位确保“舱落机临”的系列定向“顺风耳”等电子信息系统和装备,为飞船安全返航“照亮”归途,确保快速精准发现目标,圆满完成返回搜救任务。

守护3

  在返回舱各阶段,都需要测控系统通过遥测、外测来接收和发送指令,观测分析飞行器位置、速度、姿态。在主着陆场,中国电科布设了卫星通信固定站、车载站、便携站等通信系统,保障调度指令、数据传输和图像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和清晰度。

  着陆回收阶段,“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等关键节点信息指令响彻北京飞控中心指控大厅,这是中国电科自主研发的定向仪系列产品在发挥作用。“定向仪就像‘千里眼’‘顺风耳’,第一时间捕捉返回舱冲出‘黑障’后发出的首个信号。”每次返回任务中,中国电科研制的机载、车载、船载、便携式定向仪,模拟信标机、航天员电台等产品,构建起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捕捉返回舱落到地球后的“第一声”。

如今

中国航天已经完成“三步走”战略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工程全面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守护4

不久的将来

月球上也会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星汉灿烂

梦想无限

中国载人航天

永远值得期待!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