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专栏

神醉“天眼”锁狂云——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今年年初,江苏省政府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贲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贲德院士将所获奖金100万元赠予14所,设立“贲德院士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定期奖励为推动14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创新型人才。让我们走近贲院士,共同感受他对于雷达事业毕生的追求与坚守。

勤奋好学,立志报国
1938年,当贲德出生时,中国东北三省还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之下。但幸运的是,当他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家乡已经得到解放。
从沦为“亡国奴”,到走进解放区的课堂学习新知识,贲德的个人命运,正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获得了新生。1951年,小学期间年年考第一的贲德,被保送到县城唯一的一所初中学校。学费可以减免,但住校的几元伙食费,还是难住了这个有四个孩子的农村家庭。
“我父亲当年就对我说,能不能念就看你自己,他的意思就是,你如果能吃苦,不住校你就可以继续上学。”贲德说。“吃苦”,并没有吓倒十几岁的小贲德。每天往返40里,他披星戴月,跑步上学!
那时候,天不亮,他就离开家往学校跑,到了学校就上课,放学后就赶紧往家跑,等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没有钱买鞋子,他就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来回跑,没几天时间,鞋上就磨出一个洞。后来他舍不得穿鞋走路,出门不远,就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往学校跑,快到学校了再把鞋再穿上。
在“奔跑中求学”的贲德,仿佛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缩影。1957 年,贲德高中毕业,考上著名的“哈工大”。他当年的人生目标是:“学得文武艺,服务新中国”!在“哈工大”学习期间,贲德一门心思汲取知识、储备能量。5年后,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叫“14所”的单位。现如今这个单位全称为中国电科14所,这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

学生时代的贲德
到14所工作后,领导叫他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搞一种专用仪表,主要用途是,保证导弹、卫星能够进入预定轨道。这种仪表,当时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只能自己做,可是当年他对这种仪表,一点概念都没有。从哪里突破呢?他日思夜想,最终还是从一本俄文专业书中找到了灵感。
拿到书以后,他马上从哈尔滨到了南京,从冰城到了火炉。那段时间里,他每天就读这本俄文书,从早晨看到深夜,夏天坐在床上,把脑袋伸到蚊帐外面看。用了两个星期,他就知道,这个振荡器应该怎么做了。贲德初生牛犊,一炮打响,顺利研制出了高精度振荡器。很快,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
艰苦奋斗,“苦战”八年
北方,某大山深处。一面1000平方米,面积足有两个半篮球场的巨大斜坡上,一个迷彩斑斓的庞然大物,正悄声无息地隐伏。
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回望当年,这是他哈工大毕业进入14所一年后参与研制的第一个大型科研项目。
他不会忘记1969年12月27日这个日子。
这是一个寒冷的日子。这也是“十年内乱”中国家面临重重险恶的一段冰河期。这一天,所领导找到才满31岁的贲德,交给他一项任务:用半个月时间,拿出当时国际上都堪称“绝活”的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研制方案。
“上级让我搞世界上最新的相控阵雷达,也就是防御弹道导弹突然袭击的雷达。之所以要搞这种雷达,目的就是,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首都北京!可是,相控阵雷达是60年代初世界上才出现的,一般的书本上不可能了解到。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还没有这种雷达。”贲德回忆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放慢,科技水平不高,完全靠我们中国自己研制全新的相控阵雷达,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贲德接下了这个任务。他不怕这种新型雷达研制中必然存在的种种困难,也不怕自己在这项国家任务的完成中可能遭遇的失败和各种非议,只管没日没夜埋头苦干!结果,这位14所当时年轻的总体研究室副主任,竟只用了10天时间,就向领导捧出了厚厚的一本方案书,并在与国内某著名大学另一个同题方案的赴京“比试”中一举胜出!
这部新型雷达要完成的预警任务是探测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并保证决不漏警。它的“明察秋毫”大大超过了它以往所有的“天眼”。
一项项富有挑战的任务,激励着贲德。他感到充实,感到一次次生命激情的热烈喷发。从这部雷达总体方案的论证,到实施方案的论证,再到有关系统工程设计、任务确定和生产加工、安装调试及鉴定的验收,每项关键技术的攻关,他一再为军工人的奋斗精神所鼓舞,也一再体会到了个人生命被燃烧起来的壮观与美妙。
但这种燃烧也是沉重的。
他无法绕开这种沉重。
那时他的工作要求他:从1971年到1978年8年时间内,每年必须在雷达基地呆上大半年。
——不只是因为艰苦,因为基地海拔1500米,夏天,山洞里潮湿闷热;冬天,气温降到零下20度,山沟子里的风吹到脸上,针扎上去一样地疼;谈不上吃好、睡足;更没有节假日……而是,他每一次的离家北上,连着整整8年一次又一次似乎断断续续却分明永远存在;又异常完整、难以挥去的离去,对妻子,对一位并不永远能如他一般理解雷达事业的女性难免不是一次次的伤怀,一回回的噙泪!
也正是1971年,他妻子刚从东北调来南京。
她遭遇到了水土不服带来的种种不适。接着,怀头胎,出现先兆流产,为保胎,一直如履薄冰,担惊受怕;之后,她作为幼儿园园长,为了别人的孩子,不得不一次次委屈自己的儿子,弄得晚上8、9点钟吃不上饭成了常事,儿子经常饿得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她只有伤心;1977年,她再次怀孕、反应严重,粒米难进,她几乎就是靠着输液和喝茶水才熬过反应期……
有太多的无助,让妻子在给贲德的信里欲言又止。有太多的负疚,让贲德在回到妻子身边短暂的日子里只是拼命做事,一件接着一件,一天连着一天,尽可能地包揽家中大大小小的家务事,做妻子平时想做又做不动的那许多积压下来的重活。
像对工作一样,他一直是一个对家庭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当妻子有时无意间向他提起用背包带把哭闹的儿子绑在床上,流着泪去买菜做饭;提起女儿,出世20天就闹肚子,折腾了整整11个月,之后就是感冒、发热;提起那次儿子在路边拾到一条手指头大的小鱼,母子俩用它煨了一小奶锅汤,你一匙,我一匙;提起生女儿做月子,直到最后一天,也没喝到一口鸡汤,还是一位老阿姨心疼不过,买了只鸡,杀好送来……他就忍不住一阵心酸,知道妻子心里有流不尽的苦水。
但8年,贲德还是那个决不轻易动摇的贲德。他硬是把这一切都压在了心底。他不能不压,因为他的工作并不兼容儿女情长。于是,出现在同事们眼前的他,永远幽默、机敏,思维清晰、活跃而富有爆发力。
这太重要了!
它完全是一种力量——一种来自信念和事业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的阳刚和坚毅!这由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一言一行传递出来的沉着、坚定,对工作在大山深处这个“庞然大物”中的每一个人,岂止是一种影响,更是一种意义。
这以后不久,这部整个天线和控制系统约有8层楼高的大型超远程相控阵雷达,就在执行对美国“天空实验室”和苏联核动力卫星坠毁全过程以及众多类似飞行目标的监视和跟踪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该雷达提供的技术参数,以其精确、快捷的高确信度,为国家重要空间信息的预测、对外发布,赢得了国际信誉。
以贲德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14所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合力完成的这项技术成果也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家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特等奖。
这是又一个高度!时间在这里流露的含蓄充满悬念。它考量挑战者的诚实;它冷对每一个求证冲动。贲德为自己点火。他认定一切都可以从原理开始。
一句“我能行”,突破国外封锁
2001年初冬的一个午后,信息产业部第14研究所的宣传橱窗内,一纸大红喜报,在阳光下显得热烈而又平静。
这是贲德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喜讯。
此刻,作为雷达科技开发和对外合作负责人的贲德,刚结束一轮与外方的技术合作谈判,回到南京。
人们注意到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在意这条有关他的消息。
他步履匆匆,在和几位科研项目负责人碰了碰头、快速处理了几天不在家积下来的待办工作后,便不见了人影。
20分钟后,他出现在了从家里通往医院的路上,身边是他病容满面的妻子。他极小心地扶着妻子,扶着自己的另一半,也怀着歉疚。
阳光洒在这位北方汉子身上,有一种从容,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是一个忘我的人。他为国家的安危与尊严忘我;为与自己一生“捆绑”的事业忘我;为他难以割舍的亲情忘我……
他活得累,但硬铮如钢。
他无法选择命运中许多不允许他选择的东西。但他决不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使命的确认。
当一种挑战到来的时候,他会激情澎湃,内心暗暗做出的第一反应总是:“我能行!”
1979年底才从相控阵雷达基地归来的贲德,接受了组织委派他主持研制PD雷达的任务。
这无疑是一场大战。
而这场战役的背景,贲德并不陌生:PD雷达是当前国际雷达高科技联合应用、有机融合的结晶。它使用低、中、高三种不同的重复频率,又采用单脉冲、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等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一般机载雷达只有上视功能,没有下视功能,无法将低空飞行目标信号从强于它几十万倍的地杂波信号中分离出来的缺陷,这是当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拥有“绝对制空权”国家秘不示人的“杀手锏”。为了拥有自己的充分制空权,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PD雷达!
贲德能听到两军对垒,一触及发前的那种读秒声。
但他不信邪。他一点不认为别人能想到的,我们就想不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就做不到。面对少数几个PD雷达拥有国虚张声势的自我吹嘘,他更相信技术不过是一种生成过程。由原理当家,按原理发展,就没有什么生成不了的技术。
他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他刚被分配到14所的第一年。他接受了研制一台功率谱密度分析仪的任务。在对该仪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借助自己学得很好的外语和数学,一边查外文情报,一边将弄懂的技术原理,加以数学推导,结果,他不仅提前完成了常温下能正常工作的分析仪,还自加压力,精心设计并完成了一定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分析仪频率稳定的温度补偿器,并就此技术的方案论证、设计计算、实验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总结5方面,写下了5份技术文件,为14所献上了一份“见面礼”,赢得了人们的刮目相看。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源自经验的理性不失为一座庄重的灯塔。正是坚持从原理出发,1984年担任了机载雷达研究部主任并任PD雷达主持设计师的贲德,提出了“先简单,再全面,逐项突破”的研制思路。
这是一个后来被实践证明了是十分正确的思路,它大大加快了PD雷达的研制进度。这种提速了的进度,对摆脱后来一支冷色插曲的阴影,显然意义非常。
那是80年代中期,我国与某国达成协议,为我国空军歼击机有偿加装PD雷达。但对方对PD雷达技术实行的封锁手段,则大大超过了我方的想象:不仅安装雷达过程,要隔墙进行;有关使用该雷达的“应知应会”,也“缩水”成了如何按按钮。1989年,对方对我国采取“制裁”,第一个被“开刀”的项目,便是PD雷达。
贲德提醒自己要格外勤勉。
他真的特别勤勉。从1986年解决了PD雷达系统理论一设计问题的3年来,他和同事们研究了上百个课题,搞清了脉冲多普勒的原理,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思路,进行了PD雷达的整机设计。

贲德带领团队讨论机载火控雷达研制方案
下面要做的就是试飞。而飞不飞得出来的关键,则既在于“测”的精细,也在于“试”的严密,这里,一点大意不得。
为了节省一趟趟从市里往返联试外场的时间、精力,贲德索性搬进了联试外场,同空军雷达连的战士们吃、住到了一起。
每天测试,他抢着登机上天。那年,他都是 51 岁的人了,还一点不担心那架已接近报废、颠簸不堪的原苏联A-24飞机会为他带来什么麻烦。一上机,就是连着3-4小时地盯紧机子,有时为了测试精度,一天要登机两次,他从不抱怨。
终于还是遇上麻烦了。那天,他随飞机上天,刚测试到一半,飞机发动机突然空中停火,两台发动机只剩下了一台在“转”,情况危急!特别是当飞机高度急速下降,大地上的一切,越来越清晰地向飞机扑来的时候,可以想象,地面指挥为寻找合适的迫降机场经历了怎样的紧张!后来,幸亏飞行员遇事沉着,凭着丰富的经验与技术,让飞机低空飞行,掠过紫金山,安全迫降在了机场。而在最紧张的时刻,大伙儿发现贲德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测试参数,他的雷达。
这些,就像是他的命。
说到命,贲德不会忘记,当初从原理学起时,雷达局一位领导,就对他说过,你就准备脱几层皮吧。贲德回忆说,研制期间,他去向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汇报。汇报到中午时,他说你就别走了,今天中午咱们喝‘断头酒’,意思是,如果这种雷达你搞不出来,就要‘杀头’!虽然这是饭桌上的话,但是我理解,这个话的分量还是挺重的。整整10年时间,我一点不夸张,我没休息过星期天,没休息过节假日,就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贲德与科研人员讨论雷达研制
何止是脱几层皮!随着登机测试任务的一天天加重,也随着他莫名而来的乏力、心慌、胸闷、发热等身体不适一天天加剧,那段时间,他的体重迅速从123斤,降到了108斤!
但他的“小家伙”却“长”成了,结结实实地成了。上个世纪,PD雷达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机电部鉴定。我国第一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雷达终于成功问世。而此刻,贲德的心脏早搏,也到了每分钟20多次,他实在再难以忍受的地步。上午鉴定会一结束,下午,他就住进了医院,他的床头,那张裹着层浅蓝透明塑膜病号卡上,写着:贲德、心肌炎。
他在此之前全部的不适感,一下子有了一个充分的解释!后来,他被领导很快安排去疗养。但为工作,他放弃了。结果,心肌炎再度发作,这一拖,5年过去了。
但他还是体会到了时间的慷慨。1990年,他主持的PD雷达研究成果获得了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倾心探索的PD技术被迅速应用到了我国多项产品中,这个相信原理是技术生成之本的人,成为了我国 PD 雷达领域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
该型雷达鉴定会通过当天,贲德住进了医院,体重下降15斤,心肌炎、心脏早搏等接踵而至。然而,祖国母亲被解开枷锁的喜悦,已经远远超过自己身体上的痛苦。
“十年寒窗苦,平地一声雷。这个雷达做出来了,提高了我们战斗机的作战能力。说起来,1957年高考时,我考上大学,被录取到哈工大,在乡下那真是绝无仅有的,我自己高兴,别人也很羡慕。但这次把机载雷达做成功了,我的心情比考上哈工大,还要高兴!”
时任国家领导人用的“争气”这个词,是对贲德报效祖国的最高评价。
热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热爱产生灵感、产生朴质,产生比岁月磨砺更可贵的从容。从热爱出发,贲德知道,他一生相守的雷达事业,完全可以有更广阔的延伸。那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片振奋人心的视界。
在14所职工眼里,所里任命贲德为14所副所长的1991年,似乎有一种“一元初始”又“九九归一”的特别,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所发展基金在产品开发上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了,科研生产的规模由此“水涨船高”,原来全所围着单一尖端产品团团转的局面,逐步为帮助部队、地方研制多种科技产品的新格局代替。这使得职工们对14所这只“金碗”的珍惜之情也无形中加深了。
贲德是这变化的推动者。他正确把握时机,风尘仆仆,穿梭往来于海、陆、空三军相关部门,周到细致地推行着他的“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培育准客户”战略。在许多客户心里,他是一个“善于拉近自己和他人距离的人”。
由他“领衔主持”,以“首席谈判”身份参与的国际技术合作,也取得各方面突破。他代表国家让14所雷达天线产品成功地实现了批量出口,为开拓国内航管雷达市场和打破航管雷达全部依靠进口的现状提供了范例。
当然,在负责对外技术合作中,贲德更看重克勤克俭,为国家精打细算,节约每一笔外汇。有次,他带领几位科研骨干去北京谈对外合作,会议一结束,他没让订机票,自己先去买了连夜赶回南京的硬座票,结果同去的几位统统成了他的“陪客”。他总是从自己做起,为了给国家省外汇,每次组团去国外洽谈技术合作,他每次都会请外方将他安排到同团人员的双人间或三人间去。而不是让他以“团长”的身份,去住那各方面设施都较高级的单人间。
他在这方面特别认真。
而在更多的时候,贲德一点不认死理,他把自己这个“副所长”,当得很随和、很宽容。所里谁有事都能找他;他能办的事,他从不让人费事;办不成、帮不上的,他也一定会给个回话,捎带着还表示自己的歉意。
他特别乐意成全人。这些年来,所总体技术部门送来的一些任务书、总体书,他都会十分投入地帮着一字字过目,一段段修改。编辑技术书稿,也从不马虎。不久前,他接手为一部50万字的《雷达探测技术》做部分三校,他认真“校红”了不算,还密密麻麻补充了许多修改意见,唯恐出书后留下遗憾。其实,当初这其中许多章节,他都参与了重要意见,但他不署名,他把署名的位置留给年轻人。而这,也许正是他所以能为国家带出一支阵容整齐的PD雷达研究队伍的“秘密”。从这个“秘密”出发,他同时为14所里带出了一大批开创型、实力型技术与管理干部,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热爱是一种基业。
热爱让一个人纯净、朴实,拥有一望雄阔的高原。
贲德和他的“雷达情结”,属于这片精神高原。
一个花篮,静静地伫立在南京14所会议室一角。与这个城市越来越疯涨的市嚣,保持着距离。
这是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吴海岩代表学会为贲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特意送来的祝贺。这是一个有关飞翔的主题外延。这也是那个蛇年春天,习惯低调处事的贲德成为院士后接受的唯一一个致贺花篮。
20分钟。他和客人简单交谈了20分钟后,便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他的办公桌上堆满着资料。他正在抓紧撰写一篇20万字的《机载雷达技术》长文,那是一部50万字专著的第一部分。出版社催着要稿,而这部专著,又是我国机载雷达技术领域第一部权威性专业指导论著。

2018年贲德参加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
房间里很静。只有纸页翻动的声音。时间仿佛也停止了。
如今,贲德和他所从事的雷达事业,已经从跟跑、并跑向领跑前进。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正瞄准性能更先进的某新型雷达奋力攻关,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让祖国母亲的眼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
眼下,他还带着多名研究生,博士就有十几个。说起雷达事业的未来,他的言语之间,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有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想,现在的年轻人眼界很开阔。如果要想有更大作为,重要的是,他们要有吃苦精神,再一个,不要好高骛远,同时还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些年,他几乎跑遍了江苏省的各个地方,给学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意识。
“记得我去扬州市江都县小学作过一次报告,同学们后来反馈说,他们原来都是想当明星,现在他们改变想法了,都想当科学家。从这个事情上,我想,普及科学知识,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中国。目前我国的科技界和雷达领域是一样的,好多项目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再一个,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今非昔比。现在我们国家只要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关键领域,我们就可以集智攻关,集中人力、财力,可以说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贲德全神贯注于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在这个城市的高处,他沉着思索,思索他一生的雷达,一生的潜心洞察与热爱。他,神醉“天眼”锁狂云……
供稿:党办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