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金光倾洒到桌前,一个身影正盯着电脑上的仿真数据若有所思,鬓间的根根白发诉说着十七年如一日的守正笃实、上下求索;爬满眼角的皱纹印刻着十七年工作生涯中,那份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他就是钱吉裕,十四所热控专业带头人。
时光回到2006年,钱吉裕博士毕业后进入十四所博士后站。彼时固态功率器件刚进入发展快车道,而国内却鲜有相关专业研究,如再没有技术突破,雷达散热瓶颈很快会出现。
钱吉裕暗下决心——扎根雷达热设计,突破热控瓶颈!出站后钱吉裕毅然留在了十四所。领导们也很信任这个闪烁着坚毅目光的年轻人,一上来就把当时正在论证的重要雷达热设计任务交给了他。
接过任务的他,发现困难重重,挑战比想象的还多:几十米阵面的均温性、上万个节点的流量分配、高能效比设计等,几乎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连必要的设计工具也不具备。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他将热爱化作一切劈波斩浪的力量,他披星戴月,构建起大型雷达热控模块化分布式设计思路;他风雨兼程,引入全数字仿真工具;他辗转昼夜,打造热控设计知识库。当多层楼高的“巨无霸”拔地而起,仰望苍穹时,于无声处,这部雷达就如同一座耀眼的丰碑,蕴含着智慧与汗水、拼搏与梦想。此项热控系统实测指标全面优于设计要求,产品上衍生出的工具、技术、规范体系也为后续同类产品快速实现奠定了基础。每当问起钱吉裕,当时的他是怎么抵住压力,他总是淡淡一笑:“热爱就是一种力量,让我始终向前!”
简单、有效一直是钱吉裕奉行的热设计目标,他说:“作为保障系统,用户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存在”。那一年,某型号雷达总师问他:“无人值守是该方案的核心需求,要求极高的可靠性,热控能不能更简单一点?”大道至简,他想到了自然散热,但此时阵面热流密度比自然散热上限高出50%以上,加上极端高温要求,业内也从未在同等规模的雷达上实现过自然散热。
如何突破瓶颈?窗外,发电厂高耸的烟囱正向外吐出缕缕白雾。一个初步方案在钱吉裕心中悄然成型:能不能利用烟囱效应加速气流,突破自然散热极限?团队的多年深耕,相关专业的同心协力,是钱吉裕内心的底气。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关,分析、试验、优化。时光不会辜负赶路人,光阴刻录欢呼的画面。最终,自然散热技术成为该型雷达的亮点之一,助力竞标成功,受到专家一致好评。只有钱吉裕知道,这个“好评”背后,包含了多少个日夜的奋战,包含了多少次推倒重来的尝试,包含了多少声团队间的相互鼓励。
“追求卓越,薪火相传”是钱吉裕一贯秉持的理念。作为热控带头人的他,在遇到某新型雷达提出技术召唤时,他不但一如既往勇敢迎接挑战,还带领团队青年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为新人的成长搭建平台与通道。
每一次的创新会上,他聆听着年轻设计师的创新理念、与他们进行思路碰撞。外场的小面阵旁,夕阳投射出他们忙碌的光影;深夜的科室内,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仲夏的实验室里,闪烁的仪表记录着他们一次次突破,千百次的试验终于换来了产品上一次性成功,小伙子们笑了,他也笑了……在钱吉裕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热控新人脱颖而出、独当一面,奠定并保持着我所在雷达热控领域的优势地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钱吉裕赓续着老一辈雷达人的精神伟力,又将“科技报国、电子强军”的火炬传给一批批军工新人。他带领着团队在传承中奋进、在拼搏中成长,在成长中展现自我的担当。每当钱吉裕在办公室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专注的思考与严谨的钻研时,他都会对青年人说:加油,你行的!
十七载乐此不疲,十七载矢志不渝,雄关如铁,忠诚可越。钱吉裕始终初心如磐,牢记军工人爱国强军的使命职责,践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下,他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岗位、奋勇拼搏,为国防建设继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