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建动态

十四所人的精神传承丨预警机精神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9日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仰望天空,一架雄鹰般的预警机在数架歼击机的护卫下,拉着绚丽的彩带,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震耳欲聋的发动机声先声夺人,机背的大圆盘更是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眼球,这是中国预警机空警2000飞越天安门的高光时刻。为了这一刻,14所一代代预警机团队发扬预警机精神,刻苦钻研、从零起步,经过多年的付出,终于将誓言写上了蓝天!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传承。

金秋10月是14所的文化月,我们精心策划了14所人的精神传承专栏,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的研制故事,一起传承和发扬预警机精神。

自立自强,闯出一条创新之路

空警2000预警机雷达研制是一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硬仗!

空警-2000预警机采用的体制对于中国雷达工业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要把一个类似地面产品规模的雷达搬到飞机上,又要与庞大的电子系统协同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做到雷达组件单元小型化,14所人在一共整整研制出了几代系列,终于使每个雷达单元单元轻了许多;为了造出一种发射机,既符合机载要求的小体积,又满足预警机大功率的输出目标,14所人自己动手,经过反复的试验、总结、优化,终于有了眉目,做出了“绝对做不出来”的高压电源;为了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机载雷达天线罩,14所人硬是翻遍所有资料,跑遍了全国各地厂家,在所内外专家的大力协调下,机载雷达天线罩终于横空出世!

▲ 14所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载雷达天线罩

从无到有,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铺就这条追赶之路,正是一代代14所人的青春芳华。

多少年风霜雨雪,多少年坎坷历程,多少年同舟共济,没有人会忘记试飞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夏天的戈壁烈日骄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味,风似乎都被烤糊了,封闭的机舱内温度甚至达到70℃,在里面工作就像在蒸“桑拿”。方舱的工作空间又矮又窄,最高处不过1.5米,人在里面只能半蹲着,排线人员不到十分钟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累得都直不起腰的同志们硬是躺在机舱的地板上,完成了所有机上的试飞工作。

冬天的塞外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让你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设备的表面都是一层薄冰,干上二十分钟,整个人都会冻得失去知觉。100多分贝的噪音使面对面的交谈都要紧贴在耳边才能听得见,每次下机后耳边都还不停地轰鸣,2、3个小时都听不清声音,许多同志相继患上了航空性中耳炎、习惯性耳鸣、偏头痛、脊椎痛等病症,有的同志甚至因为飞行太多导致耳膜穿孔。机上剧烈的颠簸和振动让每个人都习惯了人手一个塑料袋,吐完了接着干。

一次试飞中,飞机突发故障,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却是要给参试设备关电。有的在坚持调试系统的实验平台;有的不顾安危继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恐惧,战胜了退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地实现了当年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那一刻,我们将誓言写上祖国蓝天

首飞那天,英姿飒爽的预警机雄鹰般在宁静的天空划出优美的曲线,一道道指令被发出,加电正常、开机正常、载机正常……

“是目标么,是目标么?”大家抑制不住紧迫的心情,互相询问。

“疑似,疑似”大家摒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回答着。

“就是它!就是它!”

“看到了!看到了!”

现场,所有的人都饱含激动的泪水。

那一刻,言语无力。

那一刻,几代14所军工人的付出,终于,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登上了预警机研制事业的高峰,跻身与世界预警机先列!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警-2000领衔空中梯队以骄人的雄姿越过天安门上空,中国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

中国向世人庄严宣告:科技强国能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能够做得更好!

预警机的研制成功,成就了中国人的鲲鹏之志,也被国人骄傲地誉为“争气机”。

▲ 2019年10月1日,空警-2000预警机领衔国庆70周年阅兵空中梯队

从空警-2000预警机起,我国防空雷达也实现了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

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的预警机精神也在中国军工人中代代传承,过往的那些艰难困苦,最终成为了我国自主研制预警机成功的注脚。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电科14所人将继承和发扬预警机精神,坚实履行强军首则,为强国强军的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  党办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