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所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跨过鸭绿江,打响了赴朝后的第一场战役。
10月20日下午,在抗美援朝70周年到来之际,14所举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集体颁发仪式。14所党委书记赵栓成、纪委书记颜晓玲,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纪念章发放仪式,此次我所获得纪念章的老同志共25名,当天共有17名老同志参加仪式。
赵书记、颜书记代表所党委班子向老同志们表示诚挚的祝贺,对老同志们投身革命、献身国防的英勇事迹和对所里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由衷的感谢。赵书记表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70年来,一代代14所人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中国梦、强军梦贡献了14所力量。在场的每一位老同志都是14所宝贵的财富,是最可爱的人,要进一步为老同志们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切实将党和国家、集团公司、所里的温暖送到老人们的心坎上,使老同志的生活更有意义。最后他祝愿老同志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4所抗美援朝老兵回忆峥嵘岁月
70年前,14所的抗美援朝老同志们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不管在前线还是后方,他们无谓生死,与中华儿女一起,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和军威,打出了不可撼动的大国尊严。通过采访他们中的部分老同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也更加激励着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担当起新时代强军重任。
空军值班员宋维刚:“就想把美军飞机打下来”
92岁高龄的老人一脸慈祥,精神状态很好,面带刚毅,令人印象深刻。“时间太久,有些战役,战友的名字、战斗过的地方,都记不太清了。但那些难忘的战争场景还历历在目。”老人说,现在会经常告诉小辈们,和平年代要多学知识、增长本领,报效国家、保家卫国的弦永远不能松。
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空军的宋维刚,1949年4月份被华东军大录取,1951年,分配到南京空军司令部南空作战处任作战参谋,1952年在上海空四军作战处主管上海的防空作战,后随军参加抗美援朝,在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指挥所担任值班领航员,一直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代理司令员聂凤智,为空中作战提供重要情报。
(1953年7月战争胜利时,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回沪,右一为宋维刚)
当时空军的指挥所建在了四道沟一个很偏僻小山坡上,在这个不到八平米的指挥所里,最重要的就是一张有着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地图的指挥桌,宋维刚就在这张桌上,每天准确记录着敌机的架次、敌机的航向、飞行距离、高度和飞行区域,而这些他必须一字不差的准确报出来。
刚开始美军投入14个联队,各种飞机1100多架,志愿军参战的空军力量只有刚刚组建的2个航空师,共200多架飞机。“和美军部队正式接触前,就常常看到敌机像苍蝇一样漫天乱飞,最多的一次,有上百架”,实力相差如此悬殊,面对锋群般朝鲜上空的敌机,宋维刚所在的指挥所和他的前线战友们采用了“近乎游击队”的打法,让敌人找不到规律、摸不着头脑。
1952年夏天开始,美国空军一方面调整战术,一方面将F-84飞机换成了性能明显由于我军的F-86,1952年12月2日、3日,敌机先后出动多个机群向我军进犯,指挥所和前方紧密配合,用“无规律可言”战术,让12架飞机以少胜多。曾有些外国舆论说:中国空军的战法“近乎游击队”、“无规律可言”不科学。其实,正是这种“无规律可言”的空战,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人民志愿空军取得了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骄人战绩。
保障兵陈俞忻:他冒着生死,护住了军需加油站
“我在朝鲜都是晚上给战士们发放物资,天快要亮的时候就开始用树枝和雪把道路给隐蔽起来,我们是白天黑夜颠倒着来”87岁的陈俞忻老人拿着一张当时在朝鲜时拍摄的老照片回忆起了他在朝鲜保障物资时的点点滴滴——那段出生入死、富于传奇色彩的日日夜夜。
1951年5月,未满18岁的陈俞忻与战士友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刚到朝鲜时,陈俞忻还是一个入伍10个月的新兵,作为60军2兵战的物资保管员,他主要负责的就是军需物资的供给,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打保障。“我们把物资装备整理多些,就能让战士们吃的多点,有力气打仗。”
有一次陈俞忻在保障物资补给时,恰好碰上了一群敌机,敌机疯狂地向山洞口附近进行猛烈扫射,浓浓的黑烟夹着火焰在空中升腾,在这个山洞口旁边就是一个隐蔽的汽车加油站,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但加油站将被引爆,山洞也会被炸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俞忻为了引开敌机的轰炸,他和两位战友抗着马克沁重机枪、拿着脚架、背着弹药箱,跑到了山顶对敌人的飞机开了两枪,敌机迅速锁定了他们的位置,他和战友们立马从山下滚下去,就在这三十秒钟的生死时速中,他们成功的引开了敌机,汽车加油站保住了,山洞保住了。
陈俞忻说,“战火洗礼的成人礼是我一生的财富。”
通讯女兵杨洁:我是替战友活下来的,每天都是幸福的
“我是一名通信兵,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险阻,都要在规定时间里将上级命令传达至作战兵团……”年近90的老人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身上还透着一名军人的正气和韧劲。这位通信兵老奶奶就是中国志愿军16军46师的电台报务主任杨洁,她和其他四位女战士一起组成的电台,为当时军部传递信息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杨洁老人与战友们在战场上练兵时场景,左三为杨洁老人)
“因为电台有无线电信号,敌人的侦查机认为有电台的地方就是智慧机关,随即就是狂轰乱炸。”杨洁说,他们负责师部及各团的联系,不能离首长太远,为了防止机关被炸,又不能离得太近,所以一直掩护电台围绕在师部100多米的地方工作。
部队在坑道短暂休息时,24小时工作的通信兵位置都在坑道口。杨洁说:“电线只能拉出来一点点,有信号能工作就可以了,天线一长,美国的飞机就像苍蝇一样扑来。”
在战场上除了每天的发电报,最让杨洁难以忘怀的还是和她一起朝夕相处的四位女战友,她们每天一起上班发电报,一起下班一起吃饭,时间久了,情同姐妹,大家都会称她们为“五朵金花”。1953年2月12日,一次战友去山上砍柴火,刚刚离开坑道不到2分钟,就被敌机击中,“看到她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她才18岁啊。”现场谈到67年前牺牲的战友,杨洁哽咽了。
埋葬战友时,杨洁抬眼看整个山坡,无名烈士、无名烈士、无名烈士,一片一片的坟头,都是无名烈士。“那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他们都长眠在朝鲜。无名英雄,四字重千金”杨洁感慨地说。
1953年7月,当听到停战消息时,她激动地说:“我是替战友活下来的。”
忠烈秋千,一襟晚照。当年投身抗美援朝战争的宋维刚、陈俞忻、杨洁等人,如今已渐入人生暮年。那段历史,对于他们而言,是一段青春的华彩;但对于现在的14所人来说,那是一段奋发图强的家国记忆,对于老一辈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人才辈出,创造新的历史!